“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。一塊塊個大、皮光的紅薯就是埋在土里的金疙瘩,特別是金農合作社的專業引導,讓我們的紅薯不愁賣”。 沙河市劉石崗鄉后石崗村民劉建旗把豐收的喜悅寫在臉上。
眼下正值紅薯豐收季節,記者來到沙河市劉石崗鄉后石崗村。但見幾百畝紅薯地里,人頭攢動,村民們忙著拉紅薯秧、刨紅薯、分撿紅薯,運送紅薯,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。
“紅薯湯、紅薯饃,離了紅薯不能活!闭f起紅薯,上了年紀的人都會有這樣辛酸的記憶。在糧食匱乏、“瓜菜半年糧”的年代,它替代了米面,成了人們的主食。改革開放后,隨著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,紅薯種植面積越來越少。紅薯逐漸淡出人們餐桌。
但近幾年,作為粗糧的紅薯及其衍生產品,因綠色環保且具有保健防病功能,備受消費者青睞,價格逐年攀升,每公斤可賣到2元錢,而將其加工成淀粉每公斤賣到十幾元錢,加工成粉絲每公斤則高達20元。
針對這一市場行情和沙性土壤的特點,沙河金農農業專業合作社積極引導村民種植紅薯。采取合作社+基地+農戶+加工銷售企業一條龍的經驗模式,流轉土地,發展脫毒紅薯苗以及淀粉型紅薯的種植、加工、銷售。
“每畝地利潤都在三四千元以上,經濟效益明顯高于其它農作物,大力發展的紅薯精深加工業,也讓黃土地變成聚寶盆!碧崞鸺t薯,沙河市金農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立江興奮之情溢于言表。他說,從2006年開始,他創立的金農合作社就開始主要培育脫毒薯苗。經過這么多年實踐,他從50多個紅薯品種中,優中選優地選出紅香蕉、龍薯、紫薯王等優良品種。這些優良薯苗除供應周邊村莊外,還遠銷東北地區,帶動不少農民走上致富路。目前,該合作社紅薯總種植面積達到了上萬畝,總產量3000萬公斤。同時注冊的“土行孫”牌紅薯、“禪玉”牌粉條供不應求。鮮薯加上冷藏,整個銷售期從當前可以一直持續到明年的四月份。
記者了解到,經過多年的發展,沙河金農農業合作社已逐步形成了從紅薯育種、育秧、種植、磨粉到成品加工的完整產業鏈條。有了這條產業鏈,紅薯產業的各個環節都產生出了經濟效益,促進了當地農民的就業、增收,也讓大家嘗到了“紅薯甜頭”!
冀公網安備 13058202000139號
技術支持:邢臺市網商軟件開發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