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訊(姚志欣)近日,沙河市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繼續擴大“黑五類”農產品種植面積,淀粉甘薯和黑甘薯種植面積達5000畝和1000畝,為讓甘薯有個更好的銷售市場,實現就地增值,協會負責人趙立江先后聯系北京、石家莊、山西、東北等地客商前來收購,僅此一項就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400多萬元。不少農民激動地說:“俺們一畝甘薯地收成超過三畝棉花田!
沙河市地處大沙河沿岸,平原區以沙壤為主,丘陵區以旱地為主,肥力較差,種植棉花、花生、谷子等產量低,效益差。為此,2007年5月,沙河市成立了農業技術推廣協會,專門從事“黑五類”產品的研究、推廣和應用,在引進了脫毒甘薯新品種和先進種植模式后,短時間內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績。2009年,就建起了200畝核心示范基地,引進龍薯9號、西農431、紅香蕉、徐薯22、京薯16、北京553、百薯1號等脫毒特色品種10余個。在省、市農科院、邢臺農校等多家單位專家的指導下,取得了經濟、社會效益雙豐收,早熟品種80天畝產5000多斤,畝產效益達4000多元,吸引了周邊10余個縣市區近千名農民試種。協會會員遍布沙河、邢臺縣、南和、威縣、永年、曲周、南宮、任縣等10余個縣市區。
幾年來,農業技術推廣協會通過實驗,使每畝土地收益大大提高,不僅使土地的利用率得到了充分發揮,而且也使農民的錢包鼓了起來。2009年,他們在冊井和功德汪籌建了2個淀粉加工廠和2個粉條加工廠,為農民增加收入200多萬元。
農技協的工作人員還經常聘請專家教授到鄉下傳授種植經驗,指導農民科學種植。先后印刷技術明白紙5萬余份,刻制技術光盤500張,并向農民免費贈送,多次邀請省、市專家為農民進行技術講座,培訓農民5000余人次,同時,還組織省、市農科院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生產,得到了廣大農民兄弟的好評。
為了使自己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,該協會申請注冊了“土行孫”、“嬋玉”等商標,進一步帶領農民向規;、標準化、有機化種植發展,通過“六統一”模式,即:統一品種、統一供苗、統一種植、統一收購、統一包裝、統一宣傳,開發出更多適合不同消費層次的產品,吸引更多農民加入到協會中來,實現農技協的帶動作用,為當地農業產業化做出貢獻。
冀公網安備 13058202000139號
技術支持:邢臺市網商軟件開發有限公司